在世界各國,生活在室內(nèi)的蟑螂有16種,在我國最常見的有美州大蠊與德國小蠊。一只蟑螂身上可攜帶1400萬個細菌,傳播數(shù)十種疾病。它可以將羊毛衫咬得千瘡百孔,珍貴的書籍咬得面目全非,甚至咬食熟睡的兒童的指甲、睫毛、耳朵和手腳。蟑螂的生存能力很強,且雌蟲以攜帶卵鞘的方式保護后代?,F(xiàn)有殺蟲藥劑對卵鞘無滅殺效果。
蟑螂喜暗怕光,喜歡晝伏夜出,白天偶爾可見。一般在黃昏后開始爬出活動、覓食,清晨回窩。溫度在24~32℃最為活躍,0℃時也能活動。在熱帶地區(qū),蟑螂可四季繁殖、活動。北方地區(qū),冬季有取暖設(shè)備的室內(nèi),溫度適宜,蟑螂可照?;顒?、繁殖。多數(shù)蟑螂為卵生,其卵有序排列在卵鞘內(nèi),可以抵抗不良環(huán)境的影響,也不易被藥劑殺死,條件適宜時即可孵化出幼蟲。 蟑螂的繁殖能力很強,雌雄蟑螂交配后,雌蟑螂的尾端便長出一個形如豆莢狀的東西就叫卵鞘,卵就產(chǎn)在其中。一只雌蟲少則可產(chǎn)10多個、多則可產(chǎn)90多個卵鞘;一個卵鞘中,少則可孵出10只、多則可孵出50多只小蟑螂,這同蟑螂種類有關(guān)。在美國東部,平均一個房子中居住著一千只以上的蟑螂;而一對德國小蠊,一年可以繁殖為十萬只后代!蟑螂的卵在卵夾內(nèi)孵化,大約需要15天的時間。剛孵化出來的蟑螂是乳白色的若蟲,沒有翅膀。象其他種類的昆蟲一樣,隨著它慢慢長大必須蛻皮。經(jīng)過3~4次蛻皮之后就可以看到翅芽。德國小蠊需要6~7次蛻皮才能達到性成熟的成蟲期,而美洲大蠊則需要10~12次。蟑螂的生長、蛻皮的次數(shù)和氣候因素,食物的獲得都有密切關(guān)系。通常這一過程在兩個月內(nèi)完成。生活于野外的蟑螂種類,大多以腐敗的有機質(zhì)或枯枝敗葉等為主食;而棲身于屋舍的蟑螂,喜歡淀粉性的食物,在它們爬過的食物上,往往會把所攜帶的病原生物留下而傳播疾病。蟑螂進食時,邊吃、邊吐、邊排泄,因此污染食物,傳播多種疾病,如痢疾、副霍亂、肝炎、結(jié)核病、白喉、猩紅熱、蛔蟲病等。無論是什么品種的蟑螂,其所傳播的病原生物有傷寒桿菌、痢疾桿菌、大腸桿菌、肺結(jié)核菌、炭疽桿菌、癩病菌等及絳蟲類、蛔蟲類、血吸蟲類的卵等等。蟑螂還分泌和排泄出有異臭的物質(zhì),使人聞到后感覺惡心甚至嘔吐。
白天蟑螂大多隱藏在廚房的角落,碗櫥的縫隙中,夜間四出活動找食吃。 蟑螂幾乎什么都吃,香的、臭的、硬的、軟的。有時候它還會去啃書脊里面的漿糊,把書咬破;鉆進電視機、收音機里,把電線包皮咬壞;甚至能咬傷嬰兒的皮膚和手指。它還吃糞便、痰液和小動物的尸體。它邊吃邊排糞,身上弄得很臟, 粘帶病菌,污染食物,傳播各種疾病,比如副傷寒、痢疾、結(jié)核和急性肝炎等癥。蟑螂為雜食性昆蟲,幾乎什么都吃,葷素不限,各種食品點心,尤其喜愛吃腐敗發(fā)酵的有機物。垃圾、糞便、死動物,面包、糕點、饅頭、衣服、書籍、皮毛、中藥材、肥皂,從衣物到垃圾,連書上的漿糊都是蟑螂的食物。水對于蟑螂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。
蟑螂是漸變態(tài)的昆蟲,整個生活史包括卵、若蟲或成蟲3個時期。
1:蟑螂是如何交配和產(chǎn)卵
雌雄成蟲在羽化后的一周左右就能進行交配。雄蟲一生能交配多次,但雌蟲僅交配1次或2次,1次交配就可使它終生產(chǎn)出受精卵。
雌蟲產(chǎn)卵在特殊的膠質(zhì)囊內(nèi),形成卵鞘(卵莢)。卵鞘由雌蟲分泌物生成,光滑,質(zhì)較堅硬,具有防水功能,可保護其內(nèi)胚胎的發(fā)育。卵鞘的形狀、雌蟲一生所產(chǎn)卵鞘數(shù)量以及其中所含卵數(shù)因種類而不同,就是同一種蟑螂也可因環(huán)境條件和營養(yǎng)狀況而有所差別。
未經(jīng)交配的雌蟲,也能產(chǎn)生卵鞘,但一般不能孵出若蟲。而美洲大蠊和蔗蠊等個別種類有孤雌生殖現(xiàn)象,即雌蟲未經(jīng)交配可產(chǎn)生能育的卵。
蟑螂產(chǎn)置卵鞘的行為因種類而不同,室內(nèi)的蟑螂主要有3種方式。
A:雌蟲在產(chǎn)出卵鞘后1-2天,選擇比較隱蔽的場所,先在物體表面咬成凹陷,將卵鞘產(chǎn)在其中,再用粘性唾液拌和咬碎的木屑或紙片等碎末把卵鞘蓋住。它們有時就用唾液直接把卵鞘粘在棲息場所,如櫥、木(紙)箱及桌子的角落或雜物堆中。這類卵鞘含有足量的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滿足胚胎發(fā)育的需要。美洲大蠊、黑胸大蠊等的產(chǎn)置卵鞘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B:雌蟲產(chǎn)出卵鞘后,一直拖帶在腹端,并不產(chǎn)下,直到若蟲將從卵鞘出時,才從母體脫落。卵中胚胎在發(fā)育過程中,不斷從母體獲得所需的水分和養(yǎng)分,加上卵鞘由母蟲攜帶,因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護。如果卵鞘早期脫落,其中的卵就不能孵化。德國小蠊的產(chǎn)卵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C:雌蟲先產(chǎn)出壁薄而柔軟的卵鞘,產(chǎn)卵在其中。產(chǎn)卵完成后,卵鞘又收縮進體內(nèi)的“育室”中,一直保持到若蟲孵出。這是蟑螂卵胎生的一種形成。蔗蠊的產(chǎn)卵方式屬于這一類型。
蟑螂的繁殖是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相結(jié)合。一只成熟的雌蟑螂每隔 7 — 10 天即可產(chǎn)出一只含有 14 — 40 粒卵的卵鞘,其卵鞘為膠質(zhì)體, 20 ℃ -37 ℃之間孵化。溫度越高,孵化時間越短,在 30 ℃恒溫時,只需 20-30 天,而長的可超過三個月,一只雌蟑螂一年可繁殖近萬只后代,最多可達十萬只,在極端條件下沒有雄蟑螂時,雌蟑螂也能產(chǎn)卵。也就是說,很多雌蟑螂交配一次以后,就會雌雄同體,不需交配,便可連續(xù)產(chǎn)卵。
卵呈窄長形,乳白色,半透明,在卵鞘中排成整齊的兩列。胚胎頭向孔縫。孵化時,若蟲向上頂,使閉合的卵鞘縫裂開而逸出。
卵鞘中含卵數(shù)因種類而不同,即同一種蟑螂卵鞘中的卵數(shù)也可因環(huán)境條件以及產(chǎn)卵次數(shù)而在所差異,少則幾粒,多則達50多粒。
卵鞘在溫度25℃,相對濕度60~80%條件下,卵期約28~90天。
剛從卵鞘孵出的若蟲都聚集在卵鞘周圍,呈白色,以后顏色逐漸變深,并散開活動,若蟲形狀類似成蟲,只是蟲體小,無翅,性器官未成熟。若蟲發(fā)育緩慢。必須經(jīng)歷多次蛻皮,逐漸長大,觸角和尾須節(jié)數(shù)也隨齡期而增長。若蟲最后一次蛻皮后,長出翅膀、羽化為成蟲。剛蛻皮的若蟲和剛羽化的成蟲也呈白色,以后顏色逐漸變深,因而在一個種群中,可見一種蟑螂也可因環(huán)境條件而變化。若蟲期較長,一般歷時約30~450天。若蟲在喪失附肢或損傷觸角之后,可經(jīng)蛻皮在下一齡重又再生。這類損傷再生也會增加蛻皮的次數(shù)。
成蟲壽命也較長,德國小蠊最短約為100天左右,壽命最長的美洲大蠊可存活1年之久。壽命長短也同樣因種類以及環(huán)境條件而不同。
蟑螂體扁,適于鉆縫藏洞,可以躲進很窄小的縫洞中。例如德國小蠊的成蟲和若蟲可躲進僅1.6毫米的縫隙,懷卵的雌蟲也可在4.5毫米寬的縫隙中棲居。它們在縫隙中棲息時,足緊貼著身體,尾須平伸或與支撐面接觸,觸角常伸向外面,不時揮動,保持警戒狀態(tài)。
不同種類的棲息場所有所差異。德國小蠊多見于各類縫隙中,如管道周圍、墻縫、護墻板等的縫隙和地板之間的裂縫中。美洲大蠊亦喜棲息于大的洞孔,偏愛濕熱的環(huán)境,例如釀造廠發(fā)酵車間、豆制品加工場等,也常在陰井、下水道、地下室等處群居。黑胸大蠊多見于碗菜柜、桌子和水池底下角落等處。
在冬天,它們多集居于廚房,緊挨爐灶和暖氣片等熱源附近棲居和活動。到了盛夏高溫季節(jié),廚房溫度過高,它們分散遷移到別處,因而廚房的蟑螂密度反降低,但分布擴大。
蟑螂還有群居的習性。??砂l(fā)現(xiàn)在一個棲息點上,總是少則幾個,多則幾十、幾百個聚集在一起,這主要是由于信息素的誘集作用。蟑螂的成蟲和若蟲都能分泌一種“聚集信息素”,它由直腸墊所分泌,可隨糞便排出體外。在蟑螂棲居的地方,常可見它們糞便形成的棕褐色糞跡斑點,糞跡越多,蟑螂聚集也越多。由此可見,在蟑螂防治中,搞好衛(wèi)生、清除蟑跡是一項重要的措施。
蟑螂是雜食性昆蟲,食物種類非常廣泛。各類食品,包括面包、米飯、糕點、葷素熟食品、瓜果以及飲料等等,尤其喜食香、甜、油的面制食品。蟑螂有嗜食油脂的習性,在各種植物油中,香麻油對它們最有引誘力,所以有些地方稱它們?yōu)椤巴涤推拧薄L穷愔?,紅糖、飴糖對它們的引誘力最強。
除了喜愛各類食品外,蟑螂也常咬食其他物品,例如在住房、倉庫、貯藏室等處,它們可啃食棉毛制品、皮革制品、紙張、書籍、肥皂等等。在室外垃圾堆、陰溝和廁所等場所,它們又以腐敗的有機物為食,甚而啃咬死去的動物。
正是由于蟑螂到處爬行,無所不吃,它們沾染和吞入了很多病原體,再加上它們邊吃邊拉的惡習,成為一些病原體的機械性傳播者。
水對蟑螂的生存比食物更為重要。蟑螂能耐饑而不耐渴。美洲大蠊在只給干食不給水的情況下,雌蟲只能存活40天,雄蟲只能存活27天。反之,如果有水無食,則雌蟲能存活90天,雄蟲能存活43天。
當處于惡劣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,無食又無水時,蟑螂間會發(fā)生互相殘食的現(xiàn)象,大吃小,強吃弱,特別是剛剛蛻皮的蟲子,不能動彈,表皮又嫩,就成了競相爭食的獵物。
火車受蟑螂的侵害極其嚴重。臥鋪車廂的侵害率可高達40%,餐車更高。旅客隨身攜帶的包裹、行李和其他物件以及托運的貨物可能把蟑螂帶上火車。反之,火車上的蟑螂也可能被旅客和貨物帶到各地。飛機通常攜帶蟑螂較少,但也有發(fā)現(xiàn)。飛機上的蟑螂,和遠洋輪船一樣,可造成國際間的擴散。
此外,蟑螂尚可人工感染導(dǎo)致亞洲霍亂、肺炎、白喉、鼻疽、炭疽以及結(jié)核等病的細菌。
蟑螂可攜帶蛔蟲、十二指腸鉤口線蟲、牛肉絳蟲、繞蟲、鞭蟲等多種的蠕蟲卵。它們還可以作為念珠棘蟲、短膜殼絳蟲、瘤筒等多種線蟲的中間寄主。
蟑螂也可以攜帶多種原蟲,其中有4種對人或動物有致病性,如痢疾阿米馬、腸賈第蟲等。
實驗研究已確證,蟑螂能攜帶,保持并排出病毒,包括柯薩奇病毒、脊髓灰質(zhì)炎病毒等。
蟑螂也可攜帶真菌。我國在江蘇南京和南通,也曾在室內(nèi)捕獲的蟑螂體內(nèi)分離出多種真菌,包括大量黃霉曲病菌。